2010年10月3日 星期日

外界觀察與內部審視

去年底受邀到BJC演講的奧山利規教授近日寫了一篇介紹自己的文章。透過這篇短文,我們得以窺見一位原本想赴法國學習麵包烘焙技術的青年,最後如何改變心意到美國念大學成了昆蟲學家。而更引我留意的,卻是一位出身日本、在美國受高等教育、最後卻來台灣任教的外籍教授,對我們所作的文化觀察,所言種種值得內省深思:

"我首先注意到的是臺灣與美國學生的差異,那就是比起學生之間的差異,我覺得整體意識環境的差異更為顯著。"

關於臺灣學生的學習,奧山教授提到:

"臺灣的學生好像不是很願意用功,不管在大學部或是研究所,總覺得好像不少人是為了取得學分所以才不得已念書,而其背景我想是否就正是這樣的意識在臺灣被視為理所當然的關係。少數學生雖然不管在任何環境中都能保持自我意識並不斷努力向上,但大多數的學生卻都是隨波逐流。"

但最後他也指出:

"臺灣學生在其他環境下卻也容易高度意識到其他學生,而能夠互相激勵向上提升"

看了這番話,各位的想法如何呢?你是具有自我意識的少數,還是隨波逐流的大眾?在團隊中,你是一同沈淪,還是相互提升呢?

如果同儕力量不可小覷,那麼,就善用這股「建設性干涉」的能量,創造更佳的學習和研究的微環境吧!而這也是我們幾個老師一直在努力的方向之一。

1 則留言:

nekosp 提到...

雖然是老文了, 可是我還是要說聲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