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9日 星期六

拍翅飛行的機器鳥


像鳥一樣拍翅飛行的機器鳥!!
(昨天在網路上看到的)




這是他們公司的網站 (我沒有在宣傳喔)。

裡面還有其他研發的產品,但是可能是商業機密的緣故,所以沒有找到paper,有人有看到嗎?

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一

創意想法在生活不經意中發生

諾伏西羅夫認為,去實驗室是「去玩樂(have fun)」,石墨烯的
發現是偶然,2人常常會在週五黃昏進行「週五黃昏實驗
(Friday evening experiments) 」,這與平常一般實驗不同,不是
用儀器而是用雙手,天馬行空創意實驗,實驗約1天或1星期做完,
不一定對人有用,但是很有趣、很好玩。

「週五黃昏實驗」最有名的就是「膠帶剝離」實驗,其他還有青
蛙懸浮在空中、新型的化學黏劑、液態小水滴電荷分離等。諾伏
西羅夫說,其他很多實驗雖然都失敗,但非常有趣。

節錄新聞稿的某一段
http://n.yam.com/cna/garden/201011/20101115773741.html

或許實驗室也可以舉辦一個這樣的活動,搞不好下一個諾貝爾獎就
因此誕生。

2010年10月3日 星期日

外界觀察與內部審視

去年底受邀到BJC演講的奧山利規教授近日寫了一篇介紹自己的文章。透過這篇短文,我們得以窺見一位原本想赴法國學習麵包烘焙技術的青年,最後如何改變心意到美國念大學成了昆蟲學家。而更引我留意的,卻是一位出身日本、在美國受高等教育、最後卻來台灣任教的外籍教授,對我們所作的文化觀察,所言種種值得內省深思:

"我首先注意到的是臺灣與美國學生的差異,那就是比起學生之間的差異,我覺得整體意識環境的差異更為顯著。"

關於臺灣學生的學習,奧山教授提到:

"臺灣的學生好像不是很願意用功,不管在大學部或是研究所,總覺得好像不少人是為了取得學分所以才不得已念書,而其背景我想是否就正是這樣的意識在臺灣被視為理所當然的關係。少數學生雖然不管在任何環境中都能保持自我意識並不斷努力向上,但大多數的學生卻都是隨波逐流。"

但最後他也指出:

"臺灣學生在其他環境下卻也容易高度意識到其他學生,而能夠互相激勵向上提升"

看了這番話,各位的想法如何呢?你是具有自我意識的少數,還是隨波逐流的大眾?在團隊中,你是一同沈淪,還是相互提升呢?

如果同儕力量不可小覷,那麼,就善用這股「建設性干涉」的能量,創造更佳的學習和研究的微環境吧!而這也是我們幾個老師一直在努力的方向之一。

2010年9月19日 星期日

【活動公告】生物2理研習營Ⅳ

【活動緣起】
今年四月,Gorb教授來訪,我們在惠蓀林場舉辦野外實習的一個夜裡,幾位昆蟲學家耐不住春日蟲聲唧唧,開始探索起會館外的蟲相,也引來我們三位老師的好奇。

一隻剛羽化的蟬,頂上三顆發亮的單眼,讓這群昆蟲與物理學家在隔天的早餐中繼續聊起昆蟲的眼睛,也撩起辦個以「視覺中的生物物理」為主題的研習營的初心。

這些年來,我們透過BJC,邀請了不少視覺生理學家~台大昆蟲系的楊恩誠教授 (2004/9/9)、中研院細生所的嚴宏洋教授(2006/10/12)、清大生科系的焦傳金教授(2010/4/8)。聽了我想辦個以視覺為主題的研習營的想法後,焦教授慨然同意擔任這次的Scientific Program Officer,除了力邀嚴、楊兩位教授加入外,還推薦了另兩位專家--台大心理系的陳建中教授,以及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的洪洲伯教授--以期呈現由眼睛到腦的完整視覺路徑(visual pathway)。

這五位專家研究的對象分佈陸海空三域,涵蓋脊椎以及無脊椎動物,並運用不同的技術方法來探討視覺的生物物理問題,相信如此多元的視覺研究面貌,將帶給我們完全不一樣的視野,精彩可期。


官方資訊如下...

Biophysics Workshop: Life among the Formulae of Physics
生物2理研習營Ⅳ-探索生存適應的物理

11.5-11.7
Theme: Vision beyond visibility
主題:蟲魚鳥獸的婆娑視界-視覺中的生物物理

【活動簡介】視覺是人類仰賴甚深的感官來源,尤其在成像清晰度、運動感知、以及立體影像判別等面向,堪稱動物界中翹楚。然而在演化過程中,其他動物也發展出不同的視覺感官,以因應不同的生活棲境。今年的生物物理研習營,我們邀請到國內五位視覺生理學專家來擔任講者,引領我們瞭解由眼睛感光、成像、乃至於大腦感知的完整視覺路徑(visual pathway)。各講者研究的對象遍及陸海空三域,涵蓋昆蟲和頭足類(如烏賊)等無脊椎動物,以及魚類和哺乳類等脊椎動物,讓我們得以在演化的架構下,探索不同動物類群的視覺系統,如何能因應其生存棲境中的光學及生態環境。此外,講者也將介紹各種探討視覺生物物理問題的技術方法,包含光學、顯微分光光譜術 (Microspectro-photometry, MSP) 、電生理學、心理物理學、神經造影術、模擬計算等。相信如此多元的視覺生物物理學研究面貌,將帶給我們完全不一樣的視野,令人大開眼界!


【受邀講者】
嚴宏洋研究員/教授:任職於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研究所,以電生理及行為反應的方法,研究水生動物的聽覺和視覺系統運作的機制。

楊恩誠教授:任教於台灣大學昆蟲學系,除研究昆蟲視覺及其在逆境中的生理與行為反應外, 並應用生物物理學原理研發害蟲防治方法。

焦傳金教授:任教於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以比較生物學的觀點,從視覺環境、視網膜生理、及視覺行為等面向,研究視覺系統的演化與功能。

陳建中教授:任教於台灣大學心理學系,運用大腦功能造影以及心理物理學等方法,來探討空間視覺與色彩視覺的神經機制與數理模型。

洪洲伯教授:任教於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猴子與人類對於視覺的形狀感知、物體辨識、亮度感知,其基本再現與計算機制。

2010年9月10日 星期五

【文獻分享】自然界的雙焦眼鏡

在最新ㄧ期的Current Biology中,有篇研究論文介紹自然界的雙焦眼鏡~擁有者是某種龍蝨的幼蟲,而這是第一次發現現生物種具有真正的雙焦眼睛。牠們是如何做到?這對牠們又帶來什麼好處?請在文章中找答案。

閱讀過後若對生物視覺產生興趣,當然就別錯過我們今年十一月舉辦的生物物理研習營IV,主題是~
Vision beyond Visibility
蟲魚鳥獸的婆娑視界:視覺中的生物物理


這篇文章,也在本期的Science中報導喔!
Biophysics:
Two Eyes in One
Lisa D. Chong

Nearly 500 million years ago, schizochroal trilobites roamed the oceans, guided by compound eyes with bifocal lenses. In extant animals, the structures of the eye range from those with accommodating lenses (us) to those with multilayered retinas, such as the complex eyes of jumping spiders. Now, to add to these varieties, Stowasser et al. have described a bifocal lens in the larva of the sunburst diving beetle Thermonectus marmoratus. Of its six pairs of eyes, the E2 eyes are tubular and face directly forward. They contain two retinas that are positioned at unequal distances from the lens, with photoreceptors oriented either parallel or perpendicular to the light path. Using a microscope to observe images formed by isolated lenses, the authors measured optical performance and determined that two distinct and well-focused images are produced on the proximal and distal retinas, indicating a true bifocal lens. Moreover, the images are separated vertically, leading to an improved contrast for each of the focused images.

2010年8月26日 星期四

加柴添火

在美國念書時,學期(semester)制的學校差不多就在這個時候開學。有篇文章一直在生物相關系所的研究生之間流傳著~
Some Modest Advice for Graduate Students (by Stephen C. Stearns)

在這裡跟各位分享~也算是繼三個月前阮老師的添糧補秣之後,繼續加柴添火。

順帶一提~回到台灣後,還是直覺地以為八月底就要開學了,所以當發現還有額外的兩三個星期時,也就如獲至寶般地珍惜這段時間,盼能再完成一些具體成果。各位,加油了!趁最後的十來天,好好衝次吧!

2010年4月27日 星期二

Gorb 來訪演講資訊

Stanislav Gorb 教授及Elena Gorb 博士將於 4/14~4/27 訪台,期間我們共安排五場演講,主題涵蓋生物表面特性及其功能(如昆蟲與壁虎如何附著在牆壁上)及其在仿生科技上的應用(演講海報)。

【關於Gorb教授】德國基爾大學(University of Kiel)動物學研究所功能形態與生物力學系系主任。研究專長為昆蟲功能形態學及生物力學,目前的研究重點在生物功能性表面的附著特性以及演化生物材料,所領導的跨領域團隊成果豐碩,並與工業界合作研發仿生材料。(其他相關資訊:研究主題著作研究對象2007 專訪


【演講資訊】以「生物表面附著機制及仿生材料」為主題,共五場演講

4/16(五)上午 9 點(中興大學農環大樓七樓昆蟲系視聽教室)

09:00-10:00 "Functional surfaces in biology"
10:00-11:00 "Plant surfaces preventing insect adhesion"(Elena Gorb 博士)
11:00-11:30 討論

4/17(六)下午 2 點(惠蓀林場研習中心)
14:00-15:30 "Surface science methods in biomechanics"

4/21(三)中午 12 點(中興大學物理學系六樓會議室)
12:00-13:00 "Animal attachment devices for biomimetics"
【若您需要午餐】請點此連結報名*

4/22(四)中午 12:10 生物物理期刊俱樂部(BJC)(中興大學農環大樓二樓會議室)
12:10-13:30 "Snake skin friction"
【若您需要午餐】請至BJC部落格報名*

*活動當週開放報名。因午餐需要時間準備,為避免困擾,請在活動當天上午十點前完成登記。謝謝合作!


【主辦單位】
中興大學物理學系暨生物物理學碩士班、國家科學委員會
中興大學農資學院昆蟲學系、國家理論科學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