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9日 星期六
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一
創意想法在生活不經意中發生
諾伏西羅夫認為,去實驗室是「去玩樂(have fun)」,石墨烯的
發現是偶然,2人常常會在週五黃昏進行「週五黃昏實驗
(Friday evening experiments) 」,這與平常一般實驗不同,不是
用儀器而是用雙手,天馬行空創意實驗,實驗約1天或1星期做完,
不一定對人有用,但是很有趣、很好玩。
「週五黃昏實驗」最有名的就是「膠帶剝離」實驗,其他還有青
蛙懸浮在空中、新型的化學黏劑、液態小水滴電荷分離等。諾伏
西羅夫說,其他很多實驗雖然都失敗,但非常有趣。
節錄新聞稿的某一段
http://n.yam.com/cna/garden/201011/20101115773741.html
或許實驗室也可以舉辦一個這樣的活動,搞不好下一個諾貝爾獎就
因此誕生。
2010年10月3日 星期日
外界觀察與內部審視
去年底受邀到BJC演講的奧山利規教授近日寫了一篇介紹自己的文章。透過這篇短文,我們得以窺見一位原本想赴法國學習麵包烘焙技術的青年,最後如何改變心意到美國念大學成了昆蟲學家。而更引我留意的,卻是一位出身日本、在美國受高等教育、最後卻來台灣任教的外籍教授,對我們所作的文化觀察,所言種種值得內省深思:
"我首先注意到的是臺灣與美國學生的差異,那就是比起學生之間的差異,我覺得整體意識環境的差異更為顯著。"
關於臺灣學生的學習,奧山教授提到:
"臺灣的學生好像不是很願意用功,不管在大學部或是研究所,總覺得好像不少人是為了取得學分所以才不得已念書,而其背景我想是否就正是這樣的意識在臺灣被視為理所當然的關係。少數學生雖然不管在任何環境中都能保持自我意識並不斷努力向上,但大多數的學生卻都是隨波逐流。"
但最後他也指出:
"臺灣學生在其他環境下卻也容易高度意識到其他學生,而能夠互相激勵向上提升"
看了這番話,各位的想法如何呢?你是具有自我意識的少數,還是隨波逐流的大眾?在團隊中,你是一同沈淪,還是相互提升呢?
如果同儕力量不可小覷,那麼,就善用這股「建設性干涉」的能量,創造更佳的學習和研究的微環境吧!而這也是我們幾個老師一直在努力的方向之一。
2010年9月19日 星期日
【活動公告】生物2理研習營Ⅳ
2010年9月10日 星期五
【文獻分享】自然界的雙焦眼鏡
2010年8月26日 星期四
2010年5月26日 星期三
2010年4月27日 星期二
Gorb 來訪演講資訊
Stanislav Gorb 教授及Elena Gorb 博士將於 4/14~4/27 訪台,期間我們共安排五場演講,主題涵蓋生物表面特性及其功能(如昆蟲與壁虎如何附著在牆壁上)及其在仿生科技上的應用(演講海報)。
【關於Gorb教授】德國基爾大學(University of Kiel)動物學研究所功能形態與生物力學系系主任。研究專長為昆蟲功能形態學及生物力學,目前的研究重點在生物功能性表面的附著特性以及演化生物材料,所領導的跨領域團隊成果豐碩,並與工業界合作研發仿生材料。(其他相關資訊:研究主題、著作、研究對象、2007 專訪)
【演講資訊】以「生物表面附著機制及仿生材料」為主題,共五場演講
4/16(五)上午 9 點(中興大學農環大樓七樓昆蟲系視聽教室)
11:00-11:30 討論
4/17(六)下午 2 點(惠蓀林場研習中心)
14:00-15:30 "Surface science methods in biomechanics"
4/21(三)中午 12 點(中興大學物理學系六樓會議室)
12:10-13:30 "Snake skin friction"
【若您需要午餐】請至BJC部落格報名*
*活動當週開放報名。因午餐需要時間準備,為避免困擾,請在活動當天上午十點前完成登記。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