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A片俱樂部的討論中,阮老師問到樹冠層生態研究的緣起和發展現況。很汗顏的,我一無所知。當時聯想到在書店瞄到的一本書,方才上網看了這本書的介紹,在推薦序中看到了亞熱帶生態學學會理事長金恆鑣寫的這段文字:
最早攀爬樹冠層的是英國人辛斯頓(R.W.G. Hingston),他在一九二九年的英屬圭亞那熱帶雨林靠長梯與滑車組攀上了樹。直到七○年代,科學家發展出「吊塔」、「樹冠平台」、「樹冠走道」、「氣船」等攀樹工具,人類才能一睹樹冠真面目。
吊塔設備是在塔頂裝置一個可三百六十度旋轉的鐵臂,臂上有一個可載人(多至八人)與儀器的纜車,纜車可在鐵臂上水平移動,也可往下垂懸,將研究者送到樹 冠層內各處。第一座吊塔於一九九○年建在巴拿馬的熱帶旱林,高四十二公尺,臂長五十二公尺;一九九五年建在美國西雅圖溫帶雨林的風河吊塔更高(七十五公 尺)、臂更長(八十五公尺)。日本在馬來西亞熱帶雨林內有三百公尺長、離地二十到四十公尺的繩索吊橋,是樹冠走道設計的佼佼者。因為設備昂貴,全世界只有 十座樹冠吊塔,從事樹冠層研究的學者更是屈指可數。普雷斯頓指出,等到彷彿蜘蛛人用的繩具發明後,人類才能踏入比吊塔更高處的樹冠層,進入這個研究禁地。
提供各位做參考。我們在A片中可能看過巴拿馬和馬來西亞的設備?
3 則留言:
謝謝紀老師。
看到金恆鑣的這段文字,又冒出個問題:當時Hingston想問的是什麼問題?總不會沒事就冒著生命危險爬那麼高吧。我也上網找了一下,發現有人寫過這方面的歷史。可惜的是,沒提到為什麼。但有趣的是,作者提到在Hingston之前,還有位名叫Allee的科學家,是第一位發表相關論文的。
我於是再往前溯,找出Allee的論文(Ecology 7, 273 (1926))。巴拿馬運河完工時,引入河道的水淹沒了河道兩邊的陸地,形成了Gatun湖。許多原來的小山丘,就成了這個人工湖裏的島嶼,其中最大的一個叫Barro Colorado島。Allee的論文研究的就是這個島上的熱帶雨林。在A片俱樂部的討論中,我曾經提到中美洲有個島,科學家用天羅地網般架設起來的儀器仔細地在研究島上的生態系,應該就是這個島。
Allee問的是什麼問題呢?大略地瀏覽這篇30頁的論文,我想應該是生物的垂直分佈。為此Allee測量了許多物理量,像是氣壓、溫濕度、光度等。Allee說先前已經有很多人在談熱帶雨林中生物的垂直分佈,但只有幾位做了比較精確的測量。嗯,看起來還可以再往上追溯…
無論如何,要做這些測量,一定要爬上去才行,所以Hingston看起來可能不是「最早攀爬樹冠層」的人。只是,我已經沒力氣再往上爬了,有興趣的人可以再往上追溯吧!
哇!連回應都寫得那麼認真,不愧是阮老師。看來這篇頗具 BJC 宣傳文架勢的回應,需要一位 speaker 來認領-- 不知在台灣能邀請誰來對號入座一下?
金恆鑣的這段文字引出來的問題其實不只上面提到的那個,還有像是在1929年那個經濟大蕭條的年代,怎麼還有閒錢跑去研究熱帶雨林之類的問題。後來查了維基百科,才知道所謂的大蕭條發生在1929年年底(歷史是我在中學時代最討厭的科目之一,當然不會記得這麼細的東西),而英國受到的影響就更晚了。
另一個問題是,當時有熱帶雨林的國家不只英國,那為什麼是英國人在爬樹做研究呢?提到英屬圭亞那,不免讓人想起法屬圭亞那。法國的生物學也不弱呀(好歹出了位巴斯德),怎麼交了白卷呢?
根據維基百科的記載,Allee是美國人,而且還頗有來頭,曾經擔任過美國生態學會的會長。他會跑到當時隸屬於美國的巴拿馬運河區做研究,也就沒什麼好奇怪的。法國應該也有人跑到法屬殖民地做研究,有沒有做熱帶雨林的,就不知道了。如果有的話,應該也會爬上去吧?
其實,日治時期也有些日本生物學家(例如,鹿野忠雄)跑到台灣做研究,留下了珍貴的觀察紀錄。翻閱這些紀錄,想必可以看到將近一百年來的諸多變化,應該會很有趣的。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