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實用‧非秘笈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實用‧非秘笈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年8月26日 星期四

加柴添火

在美國念書時,學期(semester)制的學校差不多就在這個時候開學。有篇文章一直在生物相關系所的研究生之間流傳著~
Some Modest Advice for Graduate Students (by Stephen C. Stearns)

在這裡跟各位分享~也算是繼三個月前阮老師的添糧補秣之後,繼續加柴添火。

順帶一提~回到台灣後,還是直覺地以為八月底就要開學了,所以當發現還有額外的兩三個星期時,也就如獲至寶般地珍惜這段時間,盼能再完成一些具體成果。各位,加油了!趁最後的十來天,好好衝次吧!

2010年1月13日 星期三

Vogel 教授專訪(下)

「生物物理研習營」國外講者專訪系列之四:Steven Vogel(下)終於出爐了!

在這篇專訪中,Vogel 教授也提到了我先前跟各位強調該培養的「自學能力」和對研究主題的「擁有感」...

2009年7月19日 星期日

分際

每週五的「專題討論」,只要演講者時間許可,都會在演講之後安排咖啡與點心,讓演講者和師生們能進一步討論、交流。在2002年秋季之前,我們是以午餐招待來演講的人。照理說,演講者應該是餐桌上的主角,但實際上卻常淪為無關緊要的配角,因為共進午餐的老師們聊的往往是校內或系內的事,把演講者冷落在旁。此外,「專題討論」既然是一門課,修課的學生應該要有機會能與請來上課的演講者聊聊,但午餐只有老師們能參加,學生們反而沒機會和演講者交流討論。更糟糕的是,有些老師只來吃飯,演講時就不見人影了。有事不能來聽的話,好歹也該在午餐時跟演講者打個招呼吧。連這種基本的禮貌都不懂,真是枉為人師!

基於這兩個原因,我在2002年秋季接手這門課時,就增加了演講後的咖啡點心時間,讓午餐成為次要選項,只有當演講者必須在演講後立即離開的情況下,才會考慮安排。雖然實際運作後發現,除了幾位讓學生們特別有感覺的演講者(通常都不是學物理的)之外,來加入討論的學生通常不多,但門是開著的,總比讓學生們不得其門而入的午餐招待來得好。

然而,才一開始這麼做,讓我傻眼的事就上演了:有老師沒去聽演講,到了咖啡點心時間卻大辣辣地走進來,也不跟演講者打個招呼,自顧自地吃了些點心就走人。當時我還很天真地規勸,沒想到得到的回應卻是理直氣壯的大聲嚷嚷:「我不能吃嗎?誰規定的?」

是沒錯,的確沒有哪一條規定說來吃點心、喝咖啡的,一定得去聽演講,一定得跟演講者打個招呼。然而,就像某老師說的,難道要規定教授不能隨地便溺,教授才不會隨地便溺嗎?根據我這幾年來的觀察,雖然絕大多數的老師都謹守分際,但就是有特定的幾位老師總是無視於應有的分寸。

前幾天我經過系咖,看到我們的學生正在裏面準備用投影機做簡報,原先以為是為了隔天開會時的報告在做練習,後來才知道原來是那幾位老師中的一位找我們的學生去向他簡報研究內容。

這又是一次沒有分寸的作為;而我們的學生大概是經驗不足,遇到這種不守分際的要求,傻傻地就遂其所求了。從上面所說的事例來看,對這幾位老師談「分際」根本就是對牛彈琴,而且對學生(或職員、助教)提出逾越分際的要求也不是這一兩天才發生的事,未來肯定還會再發生,所以還不如教我們的學生如何判斷與應付這種要求。因此,我決定把我的看法寫下來貼在這裏給大家參考。

面對逾越分際的要求,如果是你情我願,而且又不牽涉到其他人,那麼只要後果自負,就沒有問題。然而,在剛剛提到的這件事當中,學生的研究是在老師的指導與資助下進行的,那就不是你情我願就可以的。雖然那位老師後來向這位學生的指導教授打了招呼,但已是「先斬後奏」了:學生都答應了,比那位老師還要資淺位低的指導教授也就不好說不了。

這並不是說學生不能和其他老師討論、聊聊自己的研究,也不是說學生與其他老師間的所有互動都要先得到指導教授的允許。然而,一般的討論或閒聊不會這麼大陣仗,只有當可能的合作關係在討論或閒聊中浮現時,才值得將時間與精力投資在向對方做更完整的簡報上。

誰來決定要不要做這個投資?當然是提供指導與資源的指導教授。如果討論或閒聊時指導教授不在場,學生應該在事後提供指導教授詳實的回報,讓指導教授有判斷的依據。

從指導教授的觀點來看,學生也是資源,所以要派(投資)多少學生去向對方簡報,自然也不應由學生自行做主。特別是當整個研究工作還有其他學生參與時,讓指導教授來做這個決定,不但是對參與同一研究工作的其他學生的尊重,也是對於對方的尊重;因為指導教授掌握了研究的全盤規畫,比較清楚指派哪些學生去簡報才能提供完整的輪廓給對方。

其實很多時候即使可能的合作關係浮現了,也只需要老師們談一談,再交給自己的學生去執行就好。即使已經建立了合作關係,懂分寸的老師也不會在沒有對方的同意之下,要對方的學生去做不屬於合作關係內的研究工作,更不要說是為自己做這做那的(包括進行對方不在場的簡報)。

那麼要如何判斷其他老師所提出的要求有沒有逾越分際呢?想知道分際何在其實很簡單,只要想想看如果每位老師都做同樣的事,會不會天下大亂就可以了。例如,只要想想看,如果每位沒去聽演講的老師都趁助理還在準備點心時,就拿個盤子跑進去裝幾塊點心帶走,演講後還會剩多少點心給演講者呢?

遇到逾越分際的要求時,不需要直接拒絕,只要告訴那位老師你必須先徵詢指導教授的意見才能做決定就可以了。要注意的是,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不論是不是同一個領域的,即使對方說已經徵詢過你的指導教授並取得同意了,還是謹慎為上。遇到這種情形,只要告訴對方,指導教授沒有知會你,所以你還沒準備好,就可以爭取到一些時間,足夠你向指導教授確認對方所言不假。

很重要的是,這個判斷與處理方式不會因為提出要求的老師的資歷或職等而有所差別,不需要因此而有所忌憚。有問題的是踰越分際的人,而不是謹守分際的你。

2009年6月26日 星期五

Vogel 教授專訪(上)

什麼是大師眼中重要的科學家養成要素?
詳情請見剛出爐的
「生物物理研習營」國外講者專訪系列之四:Steven Vogel(上)

下集待續...

2009年6月21日 星期日

[分享]跑程式、學統計

剛開始讀生物醫學方面的文獻時,經常遇到「P值」這個東西;更複雜一點的,還會碰上甚麼test之類的。我這才發現,原來自己所知道的統計很粗淺,和許多學物理的人一樣,頂多懂到標準差與迴歸分析而已。後來終於受不了自己的無知,找了本生物統計的書,實實在在地學過一遍。

從頭到尾地讀完一本書當然要花點時間,因此如果有人能寫些精簡實用的簡介是最好不過的。最近就有位先生在Advances in Physiology Education裡寫了幾篇簡介,還附上程式,讓讀者們可以從做中學。這幾篇簡介共同的標題是Explorations in statistics,分別探討Standard deviations and standard errors附屬程式)、Hypothesis tests and P values附屬程式)、Confidence intervals附屬程式)。

這幾篇文章中有詳細的指引,教讀者如何安裝與使用一個頗受歡迎的免費軟體R。我試用了一下,好像還蠻方便的。有空沒事的,不妨讀讀這三篇文章,跟著玩玩看。

2009年6月4日 星期四

關於上台報告

關於昨天的慶生會之前的報告,紀老師已經寫了篇雜感,將我的感想也寫出來了,所以在此就不談個人感想。這裡要提供的是一些值得參考的材料。

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的劉孟奇教授(有些修過我的課的同學可能讀過他的書:《我七年級,我不草莓》)的文章:「充分準備」造就「成功簡報」作文vs報告

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的丁宗蘇教授的文章:Seminar完全破解攻略大全(pdf檔)。

幾年前讓人眼睛一亮的一場演講,終於有人配上中文字幕了(我沒時間再看一次,所以不知道字幕翻譯得如何):


(看不到的請按這裡的連結)這場演講是TED系列演講之一;我看過的幾場都很不錯(之前替謝寶森教授寫的演講公告裡所引用的珍古德的演講,就是這個系列中的一場),很值得大家參考。這個系列現在擴展到世界各地,叫做TEDx,也可以看看。

台灣的教育向來不重視口語表達的能力,因此相關的材料不多。如果不怕讀英文的,可以參考Presentation Zen。(這個部落格的作者的書有中文翻譯:簡報藝術2.0

中山大學生命科學系的顏聖紘教授開了個關於報告的部落格:Seminar是每個系所的惡夢,也有許多有意思的參考資料。

台灣的理工科系對口頭報告的能力多半都不太重視,所以每週五的「專題討論」可以看到許多錯誤示範(我見過最糟糕的是新竹某國立大學的教授所給的演講,竟然把自己研究筆記上的計算過程直接影印到投影片上,就這樣自顧自地講)。我常說這些錯誤示範其實提供大家很好的學習機會,可以知道以後自己上台時絕對不要犯哪些錯誤。

最後,讀了再多的材料,還是得身體力行才能把所讀到的內化成自己的一部份。我覺得講求效率的話,與其從很多次失敗的報告中慢慢地學習改進,那還不如狠狠地把幾次報告做好呢!有多狠?這邊有個範例。我們的研究所剛開始有「書報討論」這門必修課的時候,大概因為學生多半都是本科系出來的,不太能接受(台灣有類似必修課的物理研究所到現在為止應該還是一隻手就數得完的),有些怨言。有人說,以後又不會待在學術界,學這個幹麼。我的回答一向是,即使到業界,還是有機會上台報告,而且說不定還會影響升遷(學術界就沒這麼慘,講得爛照樣可以升上教授)。關於業界更重視口頭報告能力的這一點,可以從同一個部落格的另一篇文章窺見。所以,除非只想永遠當個基層員工,不然這是躲不掉的啦!

2009年4月9日 星期四

[分享]神經科學的經典論文

為了準備一場演講,意外發現一個寶庫,放在這裡和大家分享:神經科學的經典論文

在這些經典論文裡,物理系的同學可以挑戰action potential的那一系列論文裡的最後一篇。可不要被這兩位只有大學畢業的學歷,而且都是學生理學的作者比下去了哦!

這兩位作者後來因為這一系列的研究工作而獲頒1963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兩位都是家學淵源,其中Alan Hodgkin的堂嬸是196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Dorothy Hodgkin、岳父Peyton Rous則是1966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曾祖伯(曾祖父的兄弟)Thomas Hodgkin是第一位紀錄何杰金氏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的人;Andrew Huxley的祖父是為達爾文出面與宗教領袖舌戰的著名生物學家Thomas Huxley、同父異母的哥哥Aldous Huxley是名著《美麗新世界》的作者。

物理系圖裡有一本Alan Hodgkin的自傳 Chance & Design,有興趣的可以借來看看這位後來出任英國皇家學會會長的生理學家怎麼會跑去玩馬克斯威爾方程式、還設計雷達。這本自傳有400多頁,沒時間讀它的人,可以去讀Hodgkin在1976年發表的一篇題為 Chance and Design in Electrophysiology 的文章(J. Physiol. 263, 1-21 (1976))。只是這篇文章必須用館際合作才能弄到,而且裡面只談Hodgkin得獎工作的相關歷史。

2009年3月25日 星期三

演化動力學研習小組

因為今年十月底要辦的生物物理研習營Ⅲ的主題之一是演化動力學,加上先前找了幾位對跨領域學習感興趣的生科系學生來做專題,所以我打算組個「演化動力學研習小組」,和那幾位生科系的學生以及怡君一起讀NowakEvolutionary Dynamics。希望到了研討會的時候,大家多少都有些粗淺的認識。

根據怡君請系圖詢問的結果,這本書台灣沒有人代理,必須直接從美國進。怡君已經打聽好管道,可以拿到一些折扣,會比從亞馬遜買便宜一些。想一起訂書省點運費的,請直接留言在這裏。她預定在4月1日(別看的這個日子就疑神疑鬼,這不是開玩笑的哦)下訂,所以想訂書的人動作要快一點呀!

我目前的構想是:大約每兩週聚會一次,傍晚六點左右開始,先用餐,七點左右開始討論。時間訂在六點,是因為目前這個研習小組的成員都是大一學生,課表比較滿,不容易在白天找到空檔。用餐的形式大致上有兩種:到圓廳吃飯,或是叫些披薩之類的東西在系咖吃。不論是哪一種用餐方式,只要不是吃完就走人的,都算在我頭上就是了。

第一次聚會的時間訂在4月10日晚上六點。到時候書應該還沒運到,所以會先影印第一、二章來讀。還是一樣,想要加入研習小組的,請留言,怡君會在4月1日的JGM中,將影印好的前兩章發給您。

2009年3月15日 星期日

一部好看的紀錄片

上個星期我花了三天的時間翻譯Vogel的專訪,希望能刊在六月份的物理雙月刊(還有一小部份還沒從錄音檔轉成文字檔,所以大概來不及登在四月份的)。Vogel一開始就說做科學最重要的是膽識,善哉斯言。李遠哲說台灣學生很會往腦袋裏面塞垃圾,應該經常清一清,否則塞滿了,膽子變小了,創造力也沒了(手邊沒資料可以查,但我記得這是他在得獎後不久,在台大的學生活動中心做公開演講時提到的;應該有收錄在《李遠哲的世界》這本書中)。

當然,徒有膽識也很危險,有可能會變成有勇無謀、虛擲光陰的亂衝亂撞,因此之間的拿捏很細緻微妙。我想關鍵在於見多識廣之餘還勤加思辯,才能免於塞在腦袋中的知識變成包袱。

我很喜歡一個當年學古典力學裡的Thomas進動時讀到的故事:在某次演講之後,ThomasPauli(就是提出不相容原理的那位包立)如果把相對論的效應加進來,會不會有什麼差別。包立是出名的尖酸刻薄,所以Thomas大概也有心理準備。果然包立冷冷地說,那只是個無關緊要的修正。Thomas不信邪,實實在在地做了計算,結果是50%的修正!呵呵,好個「無關緊要」的修正。當然這個修正後來就以Thomas為名,而不是叫Pauli進動。Pauli很厲害,只是被「直覺」所誤導。Thomas何以不信邪?我不知道;但他應該是看出Pauli所說的頂多祇是猜想,沒有什麼確實的根據。

以上這些跟這一篇的主題有什麼關係呢?

關係在於:因無知而沒有包袱比起因見多識廣而包袱沉重還來得可怕。包袱沉重頂多讓你寸步難行,無法創新,但無知卻可以讓你朝懸崖猛踩油門,把老虎當成Kitty貓摟進懷裡。

幾年前,我在上普物課的時候提到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的事件,結果意外發現底下的學生都茫茫然,不知道我在講些什麼。仔細算一算,才赫然發現,原來這件讓我記憶猶新的事件發生的時候(1986年),台下的學生多半都還沒出生,難怪茫茫然。當然,我知道無須擔心,因為這些電機系的學生將來如果有機會參與太空梭的計畫,一定會有人把前因後果告訴他們,好讓他們能記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年輕一代在許多事情上沒有我們這一代的包袱,所以是好事。不過,我發現在有些事情上年輕一代之所以沒有包袱似乎是因為無知,那就不是好事了。我覺得更有趣的是,有些人在面對自己的無知時,還會覺得厭煩,擺出一副關我屁事的態度,繼續猛踩油門,狂抱老虎,當真「無知就是力量」啊!

這裡我要介紹的是《火線任務》這部紀錄片,希望年輕一代透過這部影片能認識到,許多他們覺得理所當然的事物其實並不是那麼地理所當然。各位可以在本週六(3月21日)14:00到台中市自治街155號6F-2觀賞這部紀錄片。還是一樣,想看影評的,就請看比我專業的人所寫的這一篇,撰寫這篇影評的大帥哥屆時也會在現場開講哦!

2009年2月19日 星期四

[分享]在石溪的一篇演講(摘錄)

今天有不少人去彰師大生物系參加研究室交流(紀老師給的正式名稱是「聯合專題研究討論會」,好嚴肅啊!),有沒有收穫呢?回程時和怡君聊到,即使有很多都聽不太懂,也不見得是在浪費時間。我舉了兩個例子。一個例子是我在大學時聽的第一場演講,雖然後來沒有再接觸相關的知識,但竟然很神奇地在將近二十年後,成為我追尋的東西。第二個例子則是楊振寧的。

我之前也跟幾位學生提過這個例子,回來想想還是把它寫在這裏,省得我每次都要再說一次。楊振寧也在好幾個場合提過這個例子,底下的這篇演講是從我手邊的《讀書教學四十年》翻錄的:


在石溪的一篇演講(一九八二年)

(本文是一九八二年六月二十日作者再石溪對中國訪問學者和研究生的一篇演講的記錄。)

……(開頭五段略去)
我在美國三十七年了,我看見過的起步做研究工作的人的數目,單在我這行裡邊,已上千人。讓我跟大家談談我的兩點結論。

第一點,所有的研究生(這與是否中國血統是沒有關係的)一生中最困難的時期通常是做論文的時候。為什麼呢?因為一個人從小唸書的時候,學習的經歷是一個方式:學習已知的東西。書上面講的,老師講的,是一些已經咀嚼過的題目,大家做算學題目都有過這樣的經驗,一個書本上的題目,你知道準是有答案的。準是有答案這件事是一個重要的啟示。多麼重要呢?非常重要。因為這啟示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在一個問題上。

而做論文的時候,學習方法是另外一個方式:要尋求未知的東西,要發現哪些題目是可以有解答的。對學生來講,這是新的經驗,學習起來通常是困難的。可是這裡頭所發生的困難,絕不是中國血統的人獨有的,是大家都有的。我剛才講我看見過上千的人起步做研究,所以我可以像你們保證,這不是中國人獨特的困難。

第二點,中國文化傳統的教育方法是不是使學生不會做研究工作而只會考試呢?我的看法是這樣:中國文化傳統的教育方法確實使得學生們比較容易在考試成績上面佔便宜。不單是從中國來的同學受到這個好處,從香港、從新加坡、從朝鮮、從日本來的學生都受到這個好處。

相對地,西方文化的教育方法,尤其美國的教育方法著重廣泛的知識,不著重一步一步的系統教授法。這樣教育出來的學生膽子比較大,但是不會考試。

到做論文的時候,哪一種學生佔便宜呢?這個問題很難有一般性的回答。要看人,要看學科,要看機會,兩種方法培養出來的學生各有長短。不過總體講起來,我覺得中國傳統教育方式所訓練出來的人還是要佔一些便宜;多了一些工具,多了一些基本的自信心,總是好的。不過在考試的時候,他們所佔有的壓倒性的便宜,到做研究工作的時候要打一些折扣就是了。

兩個月前我碰到史丹佛大學的Schawlow教授。他是激光原理創始人之一,是重要光學家。他說前兩年有幾位從華東師大來和他合作的訪問學者,他們剛來的時候有一段時期要熟悉實驗室的情況,進展較慢。半年以後就都做得很成功了。到臨離開美國回上海的時候,他們已經到了隨時想新方法,新實驗的階段。Schawlow說:「只要有設備,他們沒有問題會做出傑出的研究。」

對大家做學問的方法,我有幾點建議。

第一個建議是隨時盡量把自己的知識面變廣一些。比如說,隨時到圖書館去瀏覽一下,「開卷有益」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的。是不是一個人會被研究工作跟生活壓迫得透不過氣來,不能夠花時間到圖書館去走走看看呢?我想這當然也是因人而異。不過一般講起來,不管多麼忙,抽空去使自己知識寬廣化,最後總是有好處的。

我可以舉一個切身的例子。我在西南聯大唸書的時候,王竹溪先生剛從英國回來。他作了一系列關於相變(phase transition)的演講。那個時候英國、美國有很多人搞這個東西,搞得非常之熱鬧。記得聽王先生演講的人很多,我也去聽了。可是我大學還未畢業,沒有聽懂。是不是白聽了呢?不然,因為從那以後我就不時地對這個問題注意。

聽王先生的演講是在1940年前後,我後來寫的第一篇關於相變的文章是在1951年,即是十年以後。這十年期間斷斷續續地對這個問題的注意,最後終於開花結果了。以後幾十年相變工作是我主要興趣之一,所以1940年前後聽王先生的演講這個經歷,對我的研究工作有了長遠的決定性的影響。

第二個建議是不要鑽牛角尖。假如你做一件事情做得很苦,我想也許值得考慮不要做這個東西了,去另外想想別的東西。一個學問的前線的方向是很多的,有許多有生氣的方向。最好走向這些有生氣的方向。牛角尖不是絕對不可以鑽,但是必須保持主動性,保持有見機而退的能力與勇氣

第三點建議其實跟剛才所講的第一點有很密切的關係。我覺得學習有兩個辦法。一個辦法是按部就班的;一個辦法是滲透性的。什麼叫滲透性的呢?就是在你還不太懂的時候,在好像亂七八糟的狀態之下,你就學習到了很多的東西。中國的傳統的教育方法是著重按部就班的學法,這確實有它的好處。我想假如我對一組美國學生談話,我就會講,你們應該多學習一些按部就班的方法。可是對中國來的學生,我想一個好的建議是,不要怕不按部就班的學法,不要怕滲透性的學法。因為很多東西常常是在不知不覺中,經過了一個長時期的接觸,就自己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懂了。這個學習方法是很重要的。

最後我有一點也希望給大家講的,就是做研究工作到最後必須要做自己所做的東西,不是在那兒跟著別人跑。老跟人跑的研究工作,不大可能是有真正重要的建樹的。這當然並不是說,一開始就非要獨創一家不可,那是不可能的。學問是累積起來的,所以必須要先學習別人所做的東西,然後才可能有自己的見解。不過,在學習過了一個相當程度以後,必須要發展自己的見解。不能老跟著當時「權威性」的看法跑。

……(最後一段略去)

2008年8月8日 星期五

Scaling 讀書會

各位念茲在茲的《Scaling 讀書會》,終於要啟動了!這次選擇閱讀的書,是由 Knut Schmidt-Nielsen 所寫的《Scaling: Why is Animal Size so Important?

選擇 Scaling 這個主題來介紹給各位,主要是有感於傳統生物學的訓練很少強調「大小」和「尺度」等問題;而對具物理學背景的學生來說,雖然考量大小尺度已成了直覺,但或許不知道,生物體(和體內構造)的相對大小,對生物的生存方式和演化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有了這些基本的概念和知識,各位便有能力去批判許多似是而非的科學報導,和不合理的電影、動畫情節了!

為什麼會選擇這本書?原因很多,有理性,也有感性的成分... 總之,它是本好書,值得推薦。

時間:第一次暫定為 8/11 (Mon), 4-6pm
地點:
物理系咖啡廳 (611)
分配章節:

2008年6月17日 星期二

[實用]建立歷程檔案

一年前(?不太確定時間,反正是紀老師請完產假回來之後)曾經要大家假想自己正在找工作,試著寫個履歷表,看看自己缺了什麼,畢業前該學些什麼。這邊有一篇在講類似的概念:如何協助學生建立歷程檔案(Portfolio),大家參考看看吧。

不要以為這篇是寫給老師看的,和學生沒有關係。我常說,當學生的,不要人家餵什麼給你吃,你就傻傻的吃什麼。先弄清楚我們的教育體系有什麼問題,缺了什麼,你才知道要如何自力救濟。

2008年6月16日 星期一

[推薦]中山大學機電工程系教授嚴成文的部落格

向各位推薦中山大學機電工程系教授嚴成文的部落格:嚴成文的想法

可能各位會比較感興趣的:
如何找到好論文
美國遊學去
暑假何處去? 打工? 旅遊? 還是在家蹲?
先就業再讀研究所?

想往園區跑之前(尤其是物理系的),應該先看看的:
畢業後去那裡-電子還是傳統產業?
許閎堯學長的來信(這篇的讀者回應說:「不論師長說的再多,都比不上學長的一些實際經驗談」,讓我心有戚戚焉。)

關於教育與學習,值得深思的一些觀點:
十八分上大學的問題在哪裡
現代年輕人核心競爭力之一:膽識

有些觀念平常一直在講,只是對象不同而已。講到後來都覺得自己老在講同樣的東西,乾脆寫下來,直接丟給學生,說不定還比較省時呢。想歸想,一直沒有付諸行動。拜網路之賜,發現有人都幫我寫好了,就直接借過來用了。

2008年5月13日 星期二

[實用] 如何準備 seminar

身為講者或聽眾,不知大家怎麼看待每次 group meeting的專題討論部份?自從當研究生開始(當了老師後更是如此),我深深體會到:每一次上台報告,除了懷抱浪漫的分享的心情外,更是個檢視自己是否真正懂得一個課題的好時機。

所以,準備 seminar 的過程包含了把文章讀懂、內化後,再用自己的方式來呈現給聽眾。因此,別忘了幾個重要的元素:自己、文章、演講、聽眾,和元素彼此之間的關聯互動。

方才從網路上找到幾個關於如何準備 seminar 的連結,供大家參考。


如何閱讀外文科學文獻
(中興大學食科系蔡碩文老師)

如何撰寫書面報告及準備口頭報告 (屏科大機械系王柏村老師)

如何準備專題討論(本校農藝系王強生老師)

[實用] 如何閱讀外文科學文獻

轉載本校食科系蔡碩文老師的投影片供各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