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8日 星期三

[經驗談]選什麼課好呢?

昨晚有兩位小大一的跑來找我,說要做些研究,讀點文獻。我非常地欣喜驚訝,趕忙列印了三篇相關文獻給他們。聊著聊著,就聊到選課啦、規劃大學生活啦等等的。後來想想,還是寫下來給大家參考好了。

這裡要談的是選課的原則。當然囉,既然是經驗談,那就只是我自己走過來的心得,不見得適用於其他人。此外,我純粹是從學生的角度來談的。現在自己當了老師,知道有些事情難度很高(或者在當前的體制下根本就不可能實現),就算一學期只教一門課,很用心地做也不見得可以讓當年的我在課堂上適應得更好。所以呢,不要期望我在指出問題之餘,有辦法解決這些問題,讓修我的課的學生適應得更好。

首先,有興趣的課盡量不要選[註一]。這聽起來很奇怪,但我確實發現,上了課反而會讓我的興趣銳減。碰到不照課本講的老師,那就累了,必須在老師講的和課本之間來回穿梭,有時候反而被弄得迷迷糊糊的。碰到照著課本講的老師,那自己看就好了,還需要上課嗎?何況有些老師自己也不太懂,有些還講錯,不然就是推導過程含糊不清或思考邏輯亂跳亂跳的,那真的還是窩在家裡讀課本比較有成就感。畢竟經過市場檢驗的教科書多半會比老師從好幾本書裏拼湊出來的講義還要清晰易懂。

興趣銳減的另一個原因是,既然修了課,就得交作業、應付考試。自己讀的進度如果跟得上,那就還好;但我的經驗是,多半都跟不上(原因很多:自己的外務太多、修太多課、老師的進度跟飛的一樣、自己讀讀得很精,所以進度很慢…),結果就必須為了作業、考試囫圇吞棗。到頭來,不但感覺很差,而且也沒好好地把課本精讀。

那有興趣的課要怎麼學呢?自修呀!我的經驗是,寒暑假好好利用,絕對可以把一門課一學期(寒假)或一學年(暑假)所教的內容學完,課本習題做完。當時的台大化學系除了微積分之外,只有一學期的「化學數學」,只學到簡單的常微分方程,但我利用寒暑假,把向量微積分、線性代數、微分方程、複變函數、微分幾何都學了。我發現沒有作業和考試的干擾,反而可以更專心地學,更像在做學問[註二]。剛開始自修的時候,可能會因為基礎不好,進度有如龜速,讓人氣餒。但別忘了學習是有加速度的,假以時日,進度一定會越來越令人滿意。

再來,能不修的課就不要修,不要聽信什麼「這門課是基本的,以後會用到」或是「沒修這門課,就不算是學XX的」之類的鬼話。有些老師讀書讀到傻掉了,會跟你說沒修過什麼課,就不算是這個系畢業的。你如果傻傻的信了,一門一門地去修,以後大概就會跟那些老師一樣蠢,講一樣的蠢話。麻煩的是,因為老師們握有決策權,而他們多半會把這些「基本教義」型的課列入必修,所以很多時候就算你不相信那些鬼話,也不得不修。因此,這個原則多半只有在計算還差多少選修課才能畢業時才會派上用場-不要多修,能滿足畢業所需的最低學分數就好了。

第三,很補很營養的課不要修。這種課我大學時只修過一門,是在二選一的必選課中挑的,是相較於「國際關係」(好像是吧?)課名比較不那麼恐怖的「理則學」。沒記錯的話,大家都說只要買了老師寫的書,學期成績就是90分起跳。之所以不要修這種課,原因也很簡單:修的人一定爆多的,上起課來(嗯,如果還有去上的話啦)沒什麼意思,很難有機會跟老師互動、抬槓。好啦,我當然也知道人多自然正妹就多,但為了正妹還得遭受上課和考試的煎熬,代價未免也太大了。

不修這種課還有另一個原因:那我不就跟一大堆人一樣,多沒特色啊!

講到特色,我覺得這其實是用上面所說的三個「不要」來剔除掉一堆課之後,在決定該修哪些課的時候,最重要的考量。大多數學生,從來沒有以這個角度來看自己的大學生活要如何經營。其實我當年也沒那麼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只是因為不喜歡跟大家一樣,一窩蜂地去做同一件事,而只想學自己喜歡學的東西,因而誤打誤撞地讓自己變得好像有點特色。

那麼要怎樣去經營自己的特色呢?我的建議是,每個學期在選課之前,假想自己剛出校門,正在準備履歷表等等的求職資料,然後去思考全國有多少人能具備類似或更好的條件,有多少人拿出來的履歷表會比你的更顯眼。每學期都第一名?還是讀的是生科系,卻精通電子電路?如果是前者,那可能有全國有一千個科系,每年就有兩百名學生每學期都是第一名。如果是後者,那就去加強自己在電子電路方面的能力。前面說,有興趣的課盡量不要選,自修就好。但有些情況下,可能必須去修課,讓這門課出現在你的成績單上,才能讓別人相信你有這方面的訓練。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去修課吧[註三]。

之前有個學期開學的時候,紀老師和我要學生們練習寫履歷表,結果一半以上的學生擠不出東西來。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辦法寫出一份自己看了不會汗顏、心虛的履歷表?

[註一]注意哦,我是說「盡量」,而不是「絕對」,因為把這篇講的幾個原則合起來看,如果是「絕對」的話,恐怕就只能選自己沒有興趣的課了,那不是很痛苦嗎?所以呢,講清楚一點,應該是說,最有興趣的課絕對不要修,要修就修那些還有點興趣的課。

[註二]也就是說,從起床到就寢,整天的心思都在同一門學問上(是的,先決條件是必須很宅),可以不受干擾地建立起心智圖像;今天解不出來的習題,放在心裏,過幾天靈感來了,就可以享受迎刃而解的快感。對於老師給的作業,大部分的學生都是交了就了事,還必須去應付其他課程的作業,很難做到念茲在茲。

[註三]不要以為修課是讓別人相信你受過相關訓練的唯一方法。以那兩位小大一的為例,如果他們在畢業的時候,可以用正在學的程式語言做出一篇學士論文,甚或發表一篇期刊論文,即使他們沒修過相關課程,也不會有人懷疑他們缺乏這方面的訓練。

1 則留言:

roan 提到...

和紀老師聊到自修的話,怎麼知道該讀哪一本書的問題,在此補充一下。

最直接的方式當然是看開課的老師用什麼書當課本。以前的話,要去問修過課的人;現在有網路,那就上網去問、去找。

因為是自修,沒有習題解答,因此書裡有附習題解答的最好。很多書只有單數或雙數題的解答,那也可以,因為多半沒給解答的習題是那些有解答的類似題。

如果老師用的課本沒有習題解答,或難以消化,那就換一本吧!該換哪一本呢?有幾個地方可以找到些線索:老師開的參考書籍、老師用的課本裏所列出的參考書目、到書店找。其實,不管讀什麼書,應該要養成習慣瀏覽一下書裡的參考文獻。多瀏覽幾次,大概就會知道哪些書是膾炙人口的教科書。

至於到書店找,也和瀏覽參考文獻一樣,多跑幾趟,就約略知道哪些書幾乎每家書店都會進,那大概就是比較暢銷的,應該不會太難以消化。中興這一帶不像以前的公館那樣有好幾家原文書店,但還好現在有更方便的網路書店,還有讀者評語可以參考,不必跑得滿頭大汗就可以找到合適的書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