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31日 星期日

從一篇專訪談起

從大學時代起,我就很喜歡讀科學家的傳記或專訪。原因很簡單:看一位科學家的成長過程,可以從中吸取許多寶貴的忠告或教訓。當然,會有傳記的,會被專訪的,通常都是卓然有成的科學家,往往也會讓我自嘆弗如;還沒得到激勵啟發,信心就先被嚴重地打擊了。除此之外,這些傳記或專訪的主角多半是外國人,他們的文化背景與教育環境是我十分陌生的。因此我也很希望能聽聽老師們的心路歷程,於是自告奮勇地跳出來(我不是系學會的幹部)辦了好幾場師生座談。

那時候李遠哲還沒得諾貝爾獎,大概每年都會至少回來一次,於是我請一位老師趁李在台大思亮館開會時的coffee break帶我去找他。李很親切,立刻就答應和學生們座談。當時我心裡當然很緊張(李還沒得獎,但大家-至少在台大化學系是如此-都知道快了),但那股緊張的感覺被另一股更強烈的渴求壓過去了。隨著年歲增長,隨著職涯上的每一次抉擇,人生的可能性漸次減少,那股渴求照理說應該會越來越但才對。但我發現我還是很喜歡讀傳記或專訪,只不過會讓我再三咀嚼的部分不一樣了。以前留意的是主角本身做了什麼,現在反倒比較關心師長對主角有什麼影響。

這次要談的是這一期(5月26日)的Current Biology裏的Kravitz專訪。不知道Kravitz是何許人?沒關係,我也不知道。這邊要談的是他對第三個問題的回答,談到了他對後進的忠告,並且以他如何不顧其他人的忠告,決定加入哈佛醫學院的藥學系做為例子。我相信人生來個大轉彎,一頭栽進物理系的紀老師讀了這一段應該會心有所感吧!

To somone just starting in Biology, my advice always is "in making important career decisions do not rely solely on analysis and logic". The heart should play as important a part in your decision making as the head. Is this truly a place you want to be? Are you selecting your next position based on the ranking of individuals or institutions, or is the choice you are making truly where you want to be?
看到他這麼說,難免會想到我們也是一直這麼跟學生說。不過,聽得進去的學生不多。

幾年下來,老實說,我也懶了。當年要是有老師像我們這樣主動地和學生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驗,我一定會很高興。但那是因為我對自己的人生有熱切的憧憬,所以才有這樣的渴求。當時選擇來中興,我看中的是它在生命科學與農業科學方面根基深厚,對發展生物物理應該會是一大助力;加上物理系很年輕,即使有些食古不化的基本教義派,應該還不至於到成為「大老」的地步,不會太礙手礙腳。對做理論的人來說,人力不會是考量之一,因此講難聽點,我根本沒想過中興的學生是圓是扁,更不用談對人生有什麼熱切的憧憬。

雖說如此,我還是做了許多嘗試,不論是在教學上,或是所謂的「輔導學生」上;有些是自己獨力進行的,有些是和其他老師合作的。不過,現在我可不願意在花力氣去弄這些有的沒有的。倒不是因為熱情消失了(不然就不會在部落格上寫東西了),而是認識到「夏蟲不可語冰」的道理。在我的教學與輔導經驗裏,典型的夏蟲反應是「這樣教,我們要怎麼考研究所啊?」、「爸媽要我…」、「學長們都說…」、「同學們都…」。

以往遇到夏蟲,我還會苦口婆心地花很多時間勸說、開導(有時候還花好多時間寫email咧);現在呢,講個一兩次,叫他(她)去看我在這個部落格裡寫的、推薦的就夠了(還是冥頑不靈的,那就去讀一篇標題有點性別歧視的文章《夾著當洋娃娃》吧!)。那是你的人生,我點到就好,犯不著浪費大把的寶貴時間。

2 則留言:

KJC 提到...

哇,被點名了...

的確,Kravitz 的回答正是我很常告訴學生的~ 記得上回員林高中的學生來訪時,我便說了類似的話。

不過,小人物的『感同身受』,只能在自個的 blog 中,呼應卓然有成的科學家的專訪 :P 但,這又何嘗不意味著:那些共同經驗或領悟,不就是走在同條路上的人,所可能經歷體認的?所以,我們都不孤單。重要的是,我們該如何透過他人的經歷,真正認識自己。

我常開玩笑的說:『我這輩子所做過最瘋狂的決定,便是選擇到物理系任教。』話雖如此,難道我真的把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當兒戲?事實上,回到當初做選擇的時空,『這個』選擇卻是再自然不過—細節就等我功成名就時的專訪中再詳談吧!(開玩笑的啦!愛碎碎唸的紀老師,哪等得到那一天啊?)

但確定的是,至今,我仍然努力在堅持著當初的選擇。

roan 提到...

忘了說這篇專訪裡提到了幾位科學家,其中David Hubel和Torsten Wiesel後來在1981年因為他們對於腦部視覺系統的研究工作而獲頒諾貝爾生理醫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