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9日 星期日

分際

每週五的「專題討論」,只要演講者時間許可,都會在演講之後安排咖啡與點心,讓演講者和師生們能進一步討論、交流。在2002年秋季之前,我們是以午餐招待來演講的人。照理說,演講者應該是餐桌上的主角,但實際上卻常淪為無關緊要的配角,因為共進午餐的老師們聊的往往是校內或系內的事,把演講者冷落在旁。此外,「專題討論」既然是一門課,修課的學生應該要有機會能與請來上課的演講者聊聊,但午餐只有老師們能參加,學生們反而沒機會和演講者交流討論。更糟糕的是,有些老師只來吃飯,演講時就不見人影了。有事不能來聽的話,好歹也該在午餐時跟演講者打個招呼吧。連這種基本的禮貌都不懂,真是枉為人師!

基於這兩個原因,我在2002年秋季接手這門課時,就增加了演講後的咖啡點心時間,讓午餐成為次要選項,只有當演講者必須在演講後立即離開的情況下,才會考慮安排。雖然實際運作後發現,除了幾位讓學生們特別有感覺的演講者(通常都不是學物理的)之外,來加入討論的學生通常不多,但門是開著的,總比讓學生們不得其門而入的午餐招待來得好。

然而,才一開始這麼做,讓我傻眼的事就上演了:有老師沒去聽演講,到了咖啡點心時間卻大辣辣地走進來,也不跟演講者打個招呼,自顧自地吃了些點心就走人。當時我還很天真地規勸,沒想到得到的回應卻是理直氣壯的大聲嚷嚷:「我不能吃嗎?誰規定的?」

是沒錯,的確沒有哪一條規定說來吃點心、喝咖啡的,一定得去聽演講,一定得跟演講者打個招呼。然而,就像某老師說的,難道要規定教授不能隨地便溺,教授才不會隨地便溺嗎?根據我這幾年來的觀察,雖然絕大多數的老師都謹守分際,但就是有特定的幾位老師總是無視於應有的分寸。

前幾天我經過系咖,看到我們的學生正在裏面準備用投影機做簡報,原先以為是為了隔天開會時的報告在做練習,後來才知道原來是那幾位老師中的一位找我們的學生去向他簡報研究內容。

這又是一次沒有分寸的作為;而我們的學生大概是經驗不足,遇到這種不守分際的要求,傻傻地就遂其所求了。從上面所說的事例來看,對這幾位老師談「分際」根本就是對牛彈琴,而且對學生(或職員、助教)提出逾越分際的要求也不是這一兩天才發生的事,未來肯定還會再發生,所以還不如教我們的學生如何判斷與應付這種要求。因此,我決定把我的看法寫下來貼在這裏給大家參考。

面對逾越分際的要求,如果是你情我願,而且又不牽涉到其他人,那麼只要後果自負,就沒有問題。然而,在剛剛提到的這件事當中,學生的研究是在老師的指導與資助下進行的,那就不是你情我願就可以的。雖然那位老師後來向這位學生的指導教授打了招呼,但已是「先斬後奏」了:學生都答應了,比那位老師還要資淺位低的指導教授也就不好說不了。

這並不是說學生不能和其他老師討論、聊聊自己的研究,也不是說學生與其他老師間的所有互動都要先得到指導教授的允許。然而,一般的討論或閒聊不會這麼大陣仗,只有當可能的合作關係在討論或閒聊中浮現時,才值得將時間與精力投資在向對方做更完整的簡報上。

誰來決定要不要做這個投資?當然是提供指導與資源的指導教授。如果討論或閒聊時指導教授不在場,學生應該在事後提供指導教授詳實的回報,讓指導教授有判斷的依據。

從指導教授的觀點來看,學生也是資源,所以要派(投資)多少學生去向對方簡報,自然也不應由學生自行做主。特別是當整個研究工作還有其他學生參與時,讓指導教授來做這個決定,不但是對參與同一研究工作的其他學生的尊重,也是對於對方的尊重;因為指導教授掌握了研究的全盤規畫,比較清楚指派哪些學生去簡報才能提供完整的輪廓給對方。

其實很多時候即使可能的合作關係浮現了,也只需要老師們談一談,再交給自己的學生去執行就好。即使已經建立了合作關係,懂分寸的老師也不會在沒有對方的同意之下,要對方的學生去做不屬於合作關係內的研究工作,更不要說是為自己做這做那的(包括進行對方不在場的簡報)。

那麼要如何判斷其他老師所提出的要求有沒有逾越分際呢?想知道分際何在其實很簡單,只要想想看如果每位老師都做同樣的事,會不會天下大亂就可以了。例如,只要想想看,如果每位沒去聽演講的老師都趁助理還在準備點心時,就拿個盤子跑進去裝幾塊點心帶走,演講後還會剩多少點心給演講者呢?

遇到逾越分際的要求時,不需要直接拒絕,只要告訴那位老師你必須先徵詢指導教授的意見才能做決定就可以了。要注意的是,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不論是不是同一個領域的,即使對方說已經徵詢過你的指導教授並取得同意了,還是謹慎為上。遇到這種情形,只要告訴對方,指導教授沒有知會你,所以你還沒準備好,就可以爭取到一些時間,足夠你向指導教授確認對方所言不假。

很重要的是,這個判斷與處理方式不會因為提出要求的老師的資歷或職等而有所差別,不需要因此而有所忌憚。有問題的是踰越分際的人,而不是謹守分際的你。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