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看到一篇文章,是報導去年生物物理研習營來訪學者之一 的 Gorb博士和他的同僚的研究。
故事是這樣的...
在南非,有一種植物,它們的表面有許多細毛,毛的末端帶有晶瑩剔透的液滴。事實上這些液滴帶有黏性,一旦小蟲被吸引而靠近,就會被沾黏上,好比自然界的捕蠅紙!黏液沾附體表後,受害者的拉扯使得黏液開始「牽絲」,當受害者越是掙扎,能量消耗越多,終至動彈不得。
但學者們發現,在這種植物上,居然能有昆蟲 (Pameridea roridulae) 來去自如,絲毫不受影響。牠們賴以維生的,便是被捕捉的小蟲子。問題是,牠們如何躲過植物的沾黏?
經過研究發現,原來 P. roridulae 的秘招在於:牠們的體表覆蓋的一層油狀的液體,破壞了黏液黏附的機制。當去除這層液體,牠們便一籌莫展了。
或許您也和我一樣疑惑:油狀的液體是如何破壞黏液的性質?這個在大自然中的發現,能夠如何幫助我們科技上的發展?
2008年9月18日 星期四
[文獻分享] 如何逃過地網?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2 則留言:
紀老師,我有問題:這種植物把小蟲黏住作什麼?替別的昆蟲捕捉小蟲對植物本身有什麼好處呢?為什麼那些會被黏住的小蟲沒有發展出類似的能力,世世代代心甘情願地被黏住呢?是不是發展出不會被黏住的能力其實會降低他們的fitness呢?
這些都是非常好的問題,一點都不像是物理學家會問的喔!其實,我在看這篇文章時也想過...但我不知道答案,所以在這裡只能提出一些假說。要知道答案,至少得先瞭解這些生物的生活史,和牠們相互依存的關係。
首先,這種植物和 P. roridulae 是否具有共生關係?P. roridulae 身上廣佈的黏液,在能量上恐怕相當昂貴,但能吃到那些被黏住的小蟲,應該是值得的。我反而好奇的是,那些植物為何演化出這種黏蟲的機制?它們是肉食性植物嗎?這點可以去查證。但如果是,P. roridulae 的存在,對其生存便不利(但也或許是,還不至於影響其 fitness?)。至於那些被黏住的小蟲,如果只是逢機被捕的,也許不至於影響整個族群的 fitness?又或許是,還沒發展出便宜的方法來對應。
想著想著,好像問題比答案(數量為零)多很多...所以,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找找,再和大家分享。(我眼前有更急迫的問題要解決,但會把這個問題放在 waiting list 上,哈哈!)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