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5日 星期日

一部好看的紀錄片

上個星期我花了三天的時間翻譯Vogel的專訪,希望能刊在六月份的物理雙月刊(還有一小部份還沒從錄音檔轉成文字檔,所以大概來不及登在四月份的)。Vogel一開始就說做科學最重要的是膽識,善哉斯言。李遠哲說台灣學生很會往腦袋裏面塞垃圾,應該經常清一清,否則塞滿了,膽子變小了,創造力也沒了(手邊沒資料可以查,但我記得這是他在得獎後不久,在台大的學生活動中心做公開演講時提到的;應該有收錄在《李遠哲的世界》這本書中)。

當然,徒有膽識也很危險,有可能會變成有勇無謀、虛擲光陰的亂衝亂撞,因此之間的拿捏很細緻微妙。我想關鍵在於見多識廣之餘還勤加思辯,才能免於塞在腦袋中的知識變成包袱。

我很喜歡一個當年學古典力學裡的Thomas進動時讀到的故事:在某次演講之後,ThomasPauli(就是提出不相容原理的那位包立)如果把相對論的效應加進來,會不會有什麼差別。包立是出名的尖酸刻薄,所以Thomas大概也有心理準備。果然包立冷冷地說,那只是個無關緊要的修正。Thomas不信邪,實實在在地做了計算,結果是50%的修正!呵呵,好個「無關緊要」的修正。當然這個修正後來就以Thomas為名,而不是叫Pauli進動。Pauli很厲害,只是被「直覺」所誤導。Thomas何以不信邪?我不知道;但他應該是看出Pauli所說的頂多祇是猜想,沒有什麼確實的根據。

以上這些跟這一篇的主題有什麼關係呢?

關係在於:因無知而沒有包袱比起因見多識廣而包袱沉重還來得可怕。包袱沉重頂多讓你寸步難行,無法創新,但無知卻可以讓你朝懸崖猛踩油門,把老虎當成Kitty貓摟進懷裡。

幾年前,我在上普物課的時候提到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的事件,結果意外發現底下的學生都茫茫然,不知道我在講些什麼。仔細算一算,才赫然發現,原來這件讓我記憶猶新的事件發生的時候(1986年),台下的學生多半都還沒出生,難怪茫茫然。當然,我知道無須擔心,因為這些電機系的學生將來如果有機會參與太空梭的計畫,一定會有人把前因後果告訴他們,好讓他們能記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年輕一代在許多事情上沒有我們這一代的包袱,所以是好事。不過,我發現在有些事情上年輕一代之所以沒有包袱似乎是因為無知,那就不是好事了。我覺得更有趣的是,有些人在面對自己的無知時,還會覺得厭煩,擺出一副關我屁事的態度,繼續猛踩油門,狂抱老虎,當真「無知就是力量」啊!

這裡我要介紹的是《火線任務》這部紀錄片,希望年輕一代透過這部影片能認識到,許多他們覺得理所當然的事物其實並不是那麼地理所當然。各位可以在本週六(3月21日)14:00到台中市自治街155號6F-2觀賞這部紀錄片。還是一樣,想看影評的,就請看比我專業的人所寫的這一篇,撰寫這篇影評的大帥哥屆時也會在現場開講哦!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