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6日 星期三

關於未來(三):那麼現在呢?

關於未來(二) 一文最末,我提出建議各位寫「實現自我的十年計畫書」這個構想,不知有沒有人開始思考這個問題?還是,十年實在太久了,眼前的作業考試、球賽活動、即將上映的電影等更需要關注和規劃呢?

十年的確是段不短的歲月,好似可以緩點思考,但規劃與否卻足以對人生造成相當的影響。1996 年的暑假,我正值大三升大四,生活重心只有兩個 : 執行大專生研究計畫,及準備出國念研究所(包含 GRE、TOEFL 等考試,和開始 focus 未來想走的學習研究領域、並找尋適合的學校和老師等)。雖然當時對未來的圖像部份清晰(如我希望能在大學任教),部份模糊(如我對生物形態學有興趣,但往功能、演化、還是生態的方向探討還不確定)。清晰的未來圖像指引我大方向並設定了須達成的最低標準,而模糊的圖像則得靠自己逐步去探索並釐清,從而界定自己在這個大領域中所屬的 "niche" ,這個過程決定了一個人的視野廣度。前述兩個過程在時間尺度上屬於中長期,那麼更短的時間尺度呢?比如說三個月、數星期、數天,或是,現在!

每個「現在」能做的,因人而異、因時空而異、因目標而異,是動態的,往往教人無所適從,也因此容易受外務而分心(最怕是那些急迫但不重要的事);但我認為還是有些相對於時間不變的,例如「心態」。接下來,我想跟大家分享我時時提醒自己該保有的心態。

才剛交出國科會計畫,接下來有幾樣任務要結案完成,幾個大大小小的計畫/經費要申請,還有三場學術活動要參加(其中的動物行為研討會和物理年會,主要還是各位的舞台),就這樣會一路忙到過年前。下學期已經接了三場演講,四月有兩週的國外學者來訪,今天獲知今年暑假可能會出國一個月...

許多老師主張別告訴學生自己的行程,以免前腳跨出實驗室,學生後腳就溜了。但為什麼我反其道而行?因為到現在我還時時提醒自己每個學生曾告訴我他們在這裡的學習目標~多半是想做研究~和對未來懷抱的理想;我也相信學生是成人了,而成人就是對自己的行為和自己的人生負完全的責任 [註一]。

既然有目標,我當然也期望你們會全心全意善用我們這群老師所能提供的資源和機會。我常跟學生說,如果放在眼前的資源都不好好珍惜、不加以利用,那麼即使身在所謂名校,又如何期待自己有能力去利用、甚至爭取資源?!

所以雖然我預設學生們能在九點前進實驗室 [註二],晚上十點依然在工作;但當我找不到學生時,我寧願相信那段時間裡你們正在另一個地方為現在努力、替未來作準備。不過經驗告訴我,只有一頭栽進研究,花足夠的精力,對研究主題產生「擁有感」,才能夠做好研究(也許就像許多人沈迷的開心農場一樣吧!雖然我對虛擬世界沒有太大的感覺),「沾醬油」的心態和做法,是無法累積任何實力的。

所以雖然希望學生能主動參與老師們花了許多心力 [註三] 所安排的學習活動(如演講、課程),但當我沒看到學生出席時,還是寧願相信你們選擇對自己最重要且有效的學習方式。不過經驗告訴我,書本的知識不會跑,系上的老師不會跑,但請來的 speakers 或學者卻可能是短暫卻影響深遠的機會,更應該好好把握住。

此外,別停留在只有「好的直覺」的階段,該培養真正解決問題的能力。「直覺」與「解決」的對應靈感,源自於聽到阮老師與學生間的對話。有「好的直覺」在科學研究上的確是一大助力,但如果提不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豈不只停留在有「假說」的階段呢?在 lab meeting 時,曾有學生在進度報告中,提出造成結果不佳的可能原因,聽來的確有道理,但我更關切的是 「然後呢?你驗證了你的想法了嗎?」進行科學研究不是修課考試,不是老師問個問題,學生寫個答案滿足老師就好,而是追根究底甚而看到問題核心以及相關知識的極限,該說服的是自己、是研究該領域的社群。不過,將「解決」定位在提出可能的答案(= 假說)也不能全怪你們,我認為這與我們的教育方式、以及評量學生學習成果(如有標準答案的考試制度)有關。話說回來,如果各位對研究問題具有「擁有」的感覺,應該就不會只滿足現狀、自我感覺良好、或是允許不完整、不確定發生。

最後,是自律和自我要求。消極來說,這是替自己的行為把關負責;但積極面卻是不沈醉在一時的滿足感而能持續前進,我們幾位老師一直強調的自學能力,便是達到自我要求的途徑之一。

當持有這些心態,也提醒自己中長程的目標,現下該如何選擇,答案其實很清楚。

------------
[註一] 在去年(好快啊!)11/12 月份的慶生會席間,有學生問我是否贊成體罰孩子。在給出一個 Yes 或 No 之前,我先提出我的看法。我認為每個人都得為自己所言所行的後果負責,也就是許多時候得付出代價;這個代價或許是中性的,或許是處罰~這是在成人世界裡的規則(雖然常有例外)~而代價的形式,也往往與言行的內容或所處的脈絡相關,這是社會層面的問題,也就是人所訂定的規範。既然是社會規範,就得學習,尤其是言行與脈絡的關連性。因此我認為小孩子該學會替自己的言行負責,並為做錯事付出代價(處罰),而代價的形式卻該與言行之脈絡相關,但多數情況下,我看不出體罰與這些脈絡相關。雖然體罰是立即而有效的方法,但對我這種耐痛的小孩來說,其實是沒有實質作用;曾經,我把在班級走廊罰站當作是叛逆的指標、獲得自由的途徑,但總是不能常用,以免失效~然後,我也忘了我為何被罰,付出這樣的代價,有意義嗎?(其實,此生最疼痛的經驗是生產,但我還是遵循古法,沒用無痛分娩,而這樣的疼痛經歷,我反而視為生命的儀式之一,結果是很幸福的!)

[註二] 為什麼我會重視在實驗室裡工作呢?因為實驗室裡有資源~各種軟硬體和最重要的人力資源。工作夥伴可以提供另一雙手、另一隻眼,讓人有不同的視野(許多時候,一個人悶著頭做研究會有盲點,是很危險的!);此外,工作夥伴往往會是你的第一個聽眾、第一個讀者,也可能是第一個提出批判的人 ... 這些,都能讓人成長。但是,環境和氣氛也是人造成的,是會相互感染,所以維持一個好的工作環境需要時時刻刻的用心,然而毀壞它卻可能是一瞬間~所以每個成員對工作環境都有責任。

[註三] 老師們的心力和熱情是有限的,所以請協助我們別讓它熄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