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5日 星期四

[碎碎唸]幹麼要上課?

星期四,又到了找學生出去吃飯聊聊的日子。到五樓一看,連同來學寫C++程式的總共有六位,蠻熱鬧的。於是,就浩浩蕩蕩地一群人逛去總圖,來個葉子餐廳初體驗(最近這家開始賣起餐點了)。

當然,沒有例外地,吃飯的時候好為人師的毛病就又犯了。

一路走到總圖的時候,我就已經在跟志堂討論這幾天在系館旁邊大聲喧嘩的那個營隊活動了。話說這個營隊前天就在那邊大聲喊口令、呼口號地吵了一個下午,弄得我差點打電話請校警來趕人(剛剛又吵得很凶,我終於打電話給校警了)。撇開妨害安寧這一點不說,我好奇的是,好好的營隊活動幹麼弄得像軍隊一樣,還背值星帶咧!到了葉子,我替大家開門。有位可愛的小大一很不習慣,覺得這樣不符合「敬老尊賢」的禮儀。

所以,坐定之後,好為人師的碎碎唸就從教育中的威權遺毒開始發作。於是敬老尊賢、制服、教官、救國團[註一]等等無一倖免,都被我臭罵了一頓。因為絕大多數老師都是在這個充滿遺毒的教育體系中成長的,接下來被批的當然就是腦袋還裝著「敬老尊賢」、「尊師重道」兩口醬缸的老師。

這兩口醬缸的具體表現有很多種,今天的引爆點是:「老師寫版書,學生抄筆記」的上課方式有多少年的歷史了?記載與傳播知識的媒介都已經從泥板幾經進化,變成數位式的了,還在沿用千年不變的上課方式,那就不要怪學生覺得翹課有理、睡覺無罪。怎麼?覺得學生睡覺或翹課是不尊重老師?想太多了吧!哪有餐廳生意不好卻怪顧客不尊重廚師的呢?哪家生意不好的餐廳會拿束縛帶(=點名冊)把顧客綁在椅子呢?哪家餐廳會在索然無味的顧客去見周公的時候破口大罵呢?

幹麼要上課?如果上課只是在抄筆記,那幹麼要上課?乾脆仿效醫學院的作法,派代表去抄,大家再拿去影印就好;直接跟老師借講義來印更快。如果不想上課只是在抄筆記,那當學生的就應該想想看,希望老師怎麼上課,跟老師討論是如何上課可以讓大家的學習更有效率。這樣的討論(或要求)同時也可以給老師壓力,逼老師認真去思考如何改進教學方式。改進教學方式很費神,而人都有惰性,所以是人的老師就有可能會抗拒改變,必須給他們一些壓力才行。(不是人的老師就另當別論;這種老師最好不要惹,隨他去[註二])

幹麼要上課?如果上課只是老師在做單向傳播,那幹麼要上課?派代表帶攝影機去錄就好了;直接要老師預錄成影音檔放在網路上讓大家下載不是更方便嗎?所以「當學生的應該想想看」指的絕對不是在傳統上課方式的框架內想,而是要去思考如何才能讓上課是雙向的,跟老師討論,協助老師找出讓上課變成雙向溝通的最佳方法。當然,學生也要有以下的認識:就像看戲訂位,臨時才退票或不去可是要付出代價的;同樣地,經由討論訂出雙向溝通的上課方式等於跟老師訂了位,臨時不見人影也是要付出代價的。

我開的餐廳菜色普普(今天才有位學生說吃了一學期,感覺上什麼都沒吃到,哈!),而因為學生們都不知道他們可以跟我討論菜該怎麼燒,所以向來都是自己在廚房裡琢磨。更糟的是,每學期都得同時開個三到四家餐廳,研究加上雜事逼得我往往只能在其中一家餐廳的廚房裡花點時間琢磨,所以經營的成效多半是慘不忍睹。無論如何,每學期開學的時候,我還是很希望會有顧客來找我討論如何替他們燒菜(我相信我是人)…


[註ㄧ]在講救國團的時候,我提到的納粹組織全名是Hitlerjugend,中文可以翻成「希特勒青年團」。維基百科的中文部份寫得很形式化,不會讓人覺得救國團是個翻版。去翻翻《白玫瑰一九四三》會比較清楚。

[註二]如何判斷?我的觀察是:認為「一代不如一代」的老師不是人的機率比較高。只能祝他們早日離開人間,地球上的日子太複雜了。

1 則留言:

KJC 提到...

阮老師拿上課與上餐館做比喻,的確很妙。

記得某一學期中,我的上課進度有些延遲,跟學生說抱歉,他們一臉困惑。原來,沒有人在意老師是否照著進度表上課。後來回想起來,學期初在說明這堂課的內容時,問學生是否希望能有所調整,涵蓋其他範圍,以符合他們的需求,學生也沒有回應。總歸一句話,學生對老師設計的課程、授課和評量的方式,照單全收。而既然接受了一份課程設計,學生卻也不在乎是否能學到老師承諾的內容...只在乎考試的內容。

我想,這種心態普遍存在於台灣的學生中,只是程度不同罷了!

在美國念研究所期間,學費和生活費必須靠擔任助教來獲取的獎學金和薪資,也因此能夠身兼學生和老師的身份,就在那不算短的時間裡,我有許多機會對老師、其他研究生、和大學生做觀察...

例如,初到美國念研究所時,很驚訝美國的學生是如何審視老師的授課內容。對他們而言,既然課程的目的是讓學生「學」到東西,重點便是學生能「學」到多少,所以授課老師花了很多的精神來設計、評估和改進課程。此外,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認為自己「可以」學習,而不是透過另一個方式讓他們認為自己笨。記得當時還聽過一個笑話,學生考不好,老師應該負三分之二的責任,因為題目是老師出的,考卷是老師改的,而學生只負責作答...當然,要教好(或學好)一門課,是需要花很多時間心力的,也因此美國的大學老師(學生)所需的教學(修習)課程並不多,但每門課都是扎扎實實的,因為每門課,除了知識的傳授之外,也因課程屬性,透過各種思辯、實踐方式,使知識得以內化。爾後,原本讓我自豪的大學成績單(上有修過密密麻麻的課名)反倒讓自己心虛起來,因為自己比誰都清楚,真正留在腦子中的...不見得是高分修過的課,而是那些紮紮實實唸過書、在懷疑困惑後反覆思考咀嚼、和同學與老師討論的學科,其中有許多更是自己在讀通之後,能用現有的知識和邏輯來解釋給同學聽的那些課。

這也是為何我的課,總安排學生進行 projects。我相信求知思辯應該是一種態度,而不應只是侷限在課堂上的一種形式。讓每個人學不同的東西來教同學,也是一種學習方式。

喔,我好像離題了。每次說到教育理念,我就有許多話要說。嗯,回到上課與上餐館的比喻...

此外,身為學生(顧客),除了老師(廚師)的教學方式(廚藝)外,一同學習(用餐)的伙伴也很重要喔!一群熱衷於探求學問(品嚐美食)的學生(顧客),是會影響老師(廚師)的熱情的!我的經驗是,許多意料之外的延伸討論(不在菜單上的私房菜),動機和靈感就是這麼產生的喔!

所以,請各位「顧客」多費點心,讓我們這些「廚師」們不但能維持既有的水準,更能不時端出私房菜吧!